?JamesGuppy
利维坦按:
强烈建议英文单词“touched”,在能被翻译成“触动”的语句里统统翻译成“触动”,而非“被感动”。就翻译的准确性来说,前者无可辩驳地优于后者;就语言所营造的感受来说,触动也显然比“被感动”的说法来得更为具象,感动的情绪因为“触”而有了行为的载体,看见“触动”两个字的时候,观者也会自动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画面——一次轻巧而有力的碰触。相比之下“被感动”的译法难免显然不够形象。
歌单陆续更新中
在虾米、网易云、QQ音乐上搜索
即可获取
?tenor
当你走过我的椅子,伸手轻抚我的头发,细小的动作总会意味着很多。
Touchmyhairasyoupassmychairlittlethingsmeanalot.
——凯蒂·凯伦
KittyKallen
你可以闭上眼睛来关闭视觉,或者捂住耳朵、捏住鼻子来切断听觉和嗅觉——但是触觉不一样,它无时无刻不相伴于意识,永远不能关闭,也不会消失。
除非一种情况,得了病。美国有个代号为“G.L.”的女性患者,摸不出纸上的盲文、树皮的纹路,甚至分不清口袋里硬币的大小。当有人触摸她的时候,她只能大致知道被碰触的部位,只是大致。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个没有触觉的人。
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性触觉缺失症,大多是皮肤里的触觉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幸运而又令人费解的是,她仍然能感受到触摸带来的愉悦之情。
生理学家把人体的触摸系统大致分成了两种:其一为精细触觉(discriminativetouch),通过触摸的位置、运动方向、面积、力度来识别环境,是一种判别系统。依靠这个系统,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光滑平面上0.mm的突起,每个人都可以是豌豆公主。
其二为情感触觉(affectivetouch),这个系统的感受是模糊的、缓慢的,并不具备前者那样的精度,但却能够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后脑岛,引发情绪。
正是因为这两套系统基于完全不同的触觉感受器,G.L.才得以保留因抚摸触发情绪的能力。
触摸意味着皮肤与物体的零距离接触。但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略显另类。它既不像内脏器官一样深藏体内,正常情况下你一辈子也不会看到它们;也不像某个外露的器官一样,功能明确、形态清晰、存在感十足。
但是,这层与生俱来的皮囊却具备保护、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诸多重要功能。
另一方面,它聚拢了我们称之为“自己”的那一坨骨肉,构建起个体与世界之间最为基础的物理边界——而一切文化的边界、心理的边界,无不源于此。皮肤之于每个人而言,都起到了定义自我的作用,就像饺子皮定义了饺子,香蕉皮定义了香蕉。
是边界,同时又是信息通道。我们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在皮肤上涂抹油脂、润肤剂和乳霜——毕竟对皮肤的细心呵护是吸引异性的重要手段。我们还会在皮肤上绘画、穿孔、纹身甚至染色,用以区分自我与他人。
?Lucaslenzi
此外,皮肤上的伤疤也会成为历史存在过的唯一证明——这比记忆还要靠谱;潮红的肤色与渗汗的毛孔,暗示了不适的体感亦或紧张的心情——这比言语更为诚实。
皮肤也会传递出关于自身健康的重要讯息。肌肤光滑有弹性、清爽不油腻,这般特征往往会被视作健康的表征,使人乐于接近;与之相反,过于油腻、干燥、凹凸不平的皮肤总会被视作“不洁”,甚至暗示着身体内部的潜在问题乃至传染病的可能。基于此,我们才会对粉刺遍布、油腻反光的肌肤有着天然的抵触。
一白遮百丑的说法虽然老旧,但至少证明皮肤的观感也会直接影响颜值评价。肤色、光滑度、湿度和油度都是皮肤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且不分男女。你不妨摸一下自己的脸——油吗?糙吗?这可能就是你单身多年的重要原因。
触摸先于观看,先于言语。它是第一种语言,也是最后一种语言,且永远真实。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