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中医疗法出租车问题解决仍须着眼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广东省*府日前召开了全省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工作会议,此外,省物价局已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涉及出租汽车收费的专项检查。检查工作的重点是,重新核定出租车承包费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过高的,要适当降低。清理出租车行业的行*事业性收费项目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清查和处理乱收费行为等等。出租车司机以停运方式表达诉求,*府方面对合理诉求高度重视,认真听取,并以迅速而负责任的方式,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反映了*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一些新思路和新举措,它是出租车经营管理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但是回顾过往争论来看,多个城市中出租车行业突然爆发出来的问题,是许多深层因素长期积累、恶性循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络简单地检索一下关于出租车问题的各种讨论与建议,至少有三个方面令人深省。首先,2002年底《中国经济》发表了王克勤调查撰写的长篇报道,揭露和分析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出租车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2003年,搜狐财经约请王克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管制问题的专家以及出租车司机代表,做了一次关于出租车问题的专题讨论,观点泼辣精彩,由此引发关于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讨论热潮。经济学、*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也对出租车问题,包括对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生存状态,做过很多研究,持续时间将近10年。换句话说,问题至少存在了十来年,引发大讨论也已经五六年了。如今矛盾爆发后再来讨论,不难发现,主要的问题还是那些,讨论的深度未必超过当年。改革的呼吁不可谓不强烈,竟一拖经年。出租车问题,真的如友所说,很黑很深吗?其次,出租车行业是在*府管制下经营的。例如,出租车经营权是垄断的,出租车的服务价格是管制价格,不是竞争价格。要知道,*府管制理论是成熟理论,即便具体到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也有足够多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供出国学习培训并吸取。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熟悉中国国情,又积累了将近20年的管理实践经验,按理说,足以发展出一种中国式的出租车行业的“善治”模式,可供别人学习了,但是却没有。管制措施是容易制定的,但是要它有效,必须高度依赖于信息畅通,避免“漏罚”与“错罚”。在出租车行业中,管不住黑车泛滥,就是“漏罚”。无理加重司机负担,就是“错罚”。此外,还要避免出现管制者寻租、损害市场效率与创新等等弊病,要有未雨绸缪的配套措施来防范,管制才是可用的、有效的。但是,所有这些在教科书上讲滥了的道理,还是在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实践中一一存在。再次,良好的管制以及良好的治理,意味着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相互协调与互补的机制。不仅如此,还意味着要有利益冲突时的对话与调节机制。出租车司机缴纳承包费以及各种费用之后,从公司开始,到直接的和间接的管理部门,对于自己“按规定”要收的那一份都盯得很紧,一分不让。但是,他们应有协同商议和协同动作,不断地改善为司机提供的服务;当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压在司机身上,司机的不满与苦衷,应有对话渠道及时沟通、及时回应;领导干部出来对话,深入一线做工作了其作风固然值得高度赞赏,但是,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应该要有健全的机制和*策工具,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说到底,出租车行业的经营管理问题,要从体制改革着眼,绝不应该再次拖延。当年的改革是从让一部分人、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而闯出新局面的,今天的深化改革,何不从出租车行业入手,让一部分领域先善治起来?善治的实现,不能仅仅靠“运动”来弥补部门管理上的疏漏,要有创新的体制构想。一切创新均有赖于信息的充分公开和运用,这就必须回到已经非常明确的几个问题症结上。它们包括:出租车行业的收益与风险中,*府、公司与司机各自的分配份额是多少?公司的收入依据与收入分配是怎样的状况?出租车司机怎样可以参与行业的管理?必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相关各方均参与对话与讨论,才有希望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