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内墙砖:成本大幅提升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闽清作为
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
,是我国最大的内墙砖生产基地,规模可与山东临沂产区媲美,产品以出口、贴牌为主。之前有生产企业50多家,如今还剩下39家,产值约60亿元左右,占该县财*收入的1/3,然而近年来,闽清县陶瓷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据闽清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闽清县建陶协会秘书长陈吉文介绍,2014年由于煤炭价格下降带来的利好,闽清产区总体销售情况还算过得去。但由于长期以来以低价出口、加工为主,利润低是闽清多数企业的通病,也是困扰当地陶瓷产业提升的一大顽症。
进入2015年,环保压力持续增加,闽清县建陶企业也被要求全面使用天然气,目前已有9家正在使用,而到6月份,剩下的30家也要全部改用天然气。陈吉文表示,使用天然气与水煤气相比成本要增加70%左右,而做惯了低价低利润的企业,一时间成本大幅上升,恐怕有些撑不住。
闽清成本优势不在
早在2008年,就与闽清县副县长交流过产品升级的话题,并走访了多家企业,就该话题也倾听了他们的想法,当时,由于成本有优势,市场形势也好,企业对提升缺乏动力。不少企业表示,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内墙砖在闽清,其他地方用同样的成本根本就生产不出同样的产品。
然而,企业在成本边缘维持生存是危险的。由于企业长期经营低档次产品,一时间想改变并非易事。管理、技术、员工素质等方面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如今,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内市场上,由于闽清企业规模小,面对临沂较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在原料成本方面的优势打了折扣。2014年,临沂的产品大量进入福建市场,给福建本土内墙砖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在国际市场,印度更为低廉的产品,也给闽清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品牌知名度不高
然而,闽清陶企面临的,不仅有使用天然气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在销售方面,闽清内墙砖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也让企业倍感困扰。
事实上,闽清古陶瓷与现在的建陶都存在知名度缺失的问题。在宋元时期,闽清盛产陶瓷,在华光焦、南海一号沉船均有发现产自闽清的古瓷器。然而,外界对闽清古陶瓷历史知道的人并不多,当地*府和企业也没有抓住事件好好营销。
当前陶瓷行业都在讲转型升级,然而陶瓷科学研究所所长龚世代认为,产品升级固然重要,但应该是个系统工程,产区、企业知名度的提升不可或缺。闽清陶瓷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展示,现代的建陶宣传若能与充分挖掘闽清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相结合,对建陶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但闽清建陶产业如何提升知名度的确是个大难题。陈吉文也坦言,建陶作为闽清县的支柱产业,*府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经营自己品牌,十分重视。虽然*府也喊了多年,但说得容易,实施难,至今也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府想扶持、引导产业做得更好,企业想提升利润空间,*府、企业都在寻找出路。
转型升级在路上
闽清也有早期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如闽清建陶龙头企业豪业,早期走国内市场,络建设早,产品档次高,出口可以到美国市场,国内在一线城市有专卖店,企业稳步发展。豪业的仿古砖在国内市场知名度也比较高。而近年来,在豪业陶瓷的带动下,闽清也涌现了数家生产仿古砖企业。
但豪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可以随便就学的,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今建陶产品已严重过剩,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一家在国内市场本来就没有销售资源的企业,要想建立销售络谈何容易。
当前闽清县*府方面的工作是在两方面需增加资金投入,一是加强对服务平台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闽清县陶瓷科学研所服务平台的作用,为企业产品创新、人员培训、技术能力提升助力。二是投入人才引进资金,为引进高端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创造条件,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生产管理整体水平。同时营造吸引、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而部分企业已开始用两条腿走路,出口、内销并举。并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逐步淘汰原先低质低价产品,同时淘汰一些劣质出口客户,通过优先占领福建本土市场不断开拓国内市场。
陈吉文表示,建筑陶瓷室内装修目前还没有完全的替代品,建陶产业是有前景的。只要能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生存下来,就有发展机会。企业没有必要去担心投入资金改造升级之后的事情,认清形势做好当前该做的事是当务之急。